發布時間:2023-01-11 14:54:22
伴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文化的急速發展,科普館對我國的科普教育事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國科普館目前已形成完整而合理的體系。不同層級部門命名的科普館,在數量上呈現出“金字塔”式的特征,實現了各類科普館的地位和影響力、科普資源和科普效果間的平衡,保證了適應不同受眾科普需求的科普基地布局和規劃建設。可以發現,我國社會公眾對科普需求快速增長,而傳統的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專業科普館、科普示范基地等科普場館和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這是各類基地特別是基層科普館快速發展的客觀原因。
科普館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改進和完善。**,科普經費多元化程度較低。我國科普經費投入雖然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和水平,但多元科普經費投入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重要原因是企業和社會投入科普公益事業的渠道不暢。第二,科普創新能力不強。我國科普館的主題策劃能力仍然不強,有較大比例的地市級科普館在科普主題策劃工作上沒有力量。第三,科普專業人才欠缺。學科專業人才、高水平的講解員、設計開發研究人員、市場營銷人員等人才缺乏,同時還存在志愿者招募困難、人員知識老化等問題。這些因素直接制約了科普館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第四,科普經費投入“軟”“硬”失衡。在現有科普資金支出中,科普設施支出相對較高;但用于科普活動的資金支出相對較少,比例較低。
不同地區的科技館發展并不均衡的,各地科技館科學教育活動的開發和創新能力還存在較大差距。某些地區的科技館數量、種類、受眾少,甚至相當一部分科技館未開展教育活動,即使是在已經開展了教育活動的科技館中,也大都存在著教育活動開展和開發種類、數量、受眾少的情況。
科學活動創新少,水平低,發展不均衡。從各地科技館開展的教育活動的教學方式看,大多以講授為主,或是固定套路、規定動作的科學實驗和科技制作,雖然設計了一些趣味性環節,但實際上也是變相的知識灌輸,真正探究式學習較少,沒有和學校教育區別開來,校外教育功能不足;從各地科技館采用的教育傳播手段來看,普遍比較單一,對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的利用明顯不足。仍然還是偏重于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技能的培訓,缺乏對科學方法和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各地科技館的科學發展現狀仍然缺乏科技館特色,發展方向不明確。目前,據統計,各地科技館開展的教育活動大都是以科技興趣班、講座、競賽、冬/夏令營等傳統形式為主,與青少年宮等社會機構所開展的活動形式相近,缺乏科技館自身的特色。尤其是本應*具有科技館特色、*有利于發揮科技館展品特長的展覽輔導,竟然是目前基礎*薄弱、爭議*多、令各地科技館*困惑的教育活動。
受眾范圍狹窄,受眾觀眾年齡偏低。各地科技館所開發的教育活動如科普劇等大都針對低齡兒童,受眾面年齡層次偏低,很多科學實驗、科普表演和科學互動體驗都只適合小學階段的青少年參與,不能深度發掘適合中學生、大學生的科技教育資源,缺乏與地方高校或科研機構的合作,很多中學生都不愿意來科技館,覺得科技館是兒童游樂場,缺少知識性和探究性。80%到館參觀的觀眾都屬于10歲以下兒童及其家長。
科技輔導員人力資源不足,且其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工資收入低,缺乏工作積極性。大多數科技館的科技輔導員都只停留在維護展品的參觀秩序等階段,沒有參與到科技館教育活動的設計與開放項目中來,導致對工作失去興趣,沒有積極性,也不利于其個人科技輔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很多地方科技館展覽教育部的教育項目資源不足,開發的教育科學活動較少,大都只是停留在展覽階段,很多一線科技輔導都不能參與到場館科學教育項目的開發和實施中來,還停留在看護展品展具的初級階段,使得很多年輕的科技輔導員對科技館工作失去信心,沒有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也導致其無法熱愛工作,專心投入相關的業務學習和科學實踐活動中。
《2019-2025年中國科普館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結合近幾年行業的情況,對其政策環境、行業壁壘、投融資情況、競爭格局、市場規模、供需關系、戰略規劃等進行研究。同時通過分析國外領先地區的業務模式,給予行業一些數據上的支持,并給出相應的建議,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19-2025年中國科普館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
DIGITAL VIDEOS
Park
INDUSTRY INFORMATION
Park